海风活动 海风活动

中国的能源战略选择

时间:
地点:北京·优客工场

2017711日晚,2005委员会在优客工场(阳光100社区)举办了本年度第四次理事分享会。

本次分享会的主题是:在新的全球能源技术革命背景下,(主要是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带来的世界能源格局重构)中国的能源战略选择问题。在这一宏观主题下,与会的嘉宾与理事们具体分享和探讨了全球能源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能源产业化与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以及能源行业最新投资机会等话题,并就与能源相关的国家安全、地缘政治、环境影响等延伸话题进行了广泛研讨。

本次理事分享会邀请的主讲嘉宾分别是: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和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第一届主席团主席——杜祥琬院士;环球资源公司合伙人,全球知名能源专家,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理事;北极光创投创始人、董事总经理,也是国际能源市场新晋的行业观察家和活跃投资人——邓锋理事。

主持本次分享会活动的依然是中国最著名的英语访谈节目主持人之一、CNTG《对话杨锐》栏目主持人,CCTV英语频道的联合创办人、编委和制片人——杨锐理事。

在分享会的开场致词中,杨锐理事首先介绍了三位台上嘉宾,大致介绍了他们与中国或世界能源问题之间的渊源,并特别感谢了中国能源与军工领域泰斗级科学家杜祥琬院士的到来。

杨锐谈到,全球范围内的能源技术革命,最突出的就是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在深刻改变着全球的能源格局。美国从能源进口大国,正在走向能源独立,而受此影响的国际油价一直在低位徘徊,也让石油输出国的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这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最后也可能会改变现今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格局。

他首先请杜院士在开场做一个开放式的演讲,谈谈对中国能源问题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总体看法。

杜祥琬院士用详实数据谈到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是增速趋缓,转型加快,进而谈到国际能源的转型,就是向能源低碳、高效的方向上发展。中国也是如此,但是中国有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能源结构严重老化,最突出症结就是对煤的依赖,目前煤炭占能源总量的比重还有62%,而全世界煤炭占能源总量的比重只有28%,如果除掉中国的比重,全世界煤的能源占比,可能20%都不到。

对中国来说,一下子摆脱对煤的依赖还不太现实,中国的煤炭有产量高,成本底的优势,但是能源效率不高,而且带来的污染非常严重,降低煤炭占比是大势所趋。取代煤的低碳三驾马车就是:可再生能源、天然气与核能。中国的总体目标是在2050年,把煤炭的能源占比降到30%以下。

目前,中国每年创造世界15%左右的GDP,要以消耗23%的能源为代价,是全球平均能耗的1.5倍。我们以北京为例,每年仅仅因为堵车一项,实际造成的各种浪费就占到GDP7%。我们创造的是高能耗的GDP,同时我们又进行着大量的浪费,所以中国还是有很大的节能提效空间。今后,居民取暖用的劣质散烧煤一定要替代下来,大量用煤的工业,比如钢铁业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综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且加强对其环境排放的监管。

全球能源结构的变化趋势是:从煤占到能源结构的70%,到现在是油气能源占比50%左右,到未来是以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为主。中国的能源趋势是:以目前对煤的依赖为主,到进一步发展出多元化的能源结构,然后再进入可再生清洁能源为主的理想状态。

目前美国进行了页岩气革命,导致国际油气价格大幅降低,当然我们要看到能源革命的挑战,也要利用好国际资源,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做好低成本油气进口,可能是比我们自己开发的很多油气更经济、更高效的方式。不是说我们有多少油气资源,就一定要不计成本地开发出来,我们可以留给子孙,能源开发中也一定要考虑综合成本,把环境成本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去重视。

杜院士的发言之后,刘科理事提到他在国际能源行业的经验,对国际能源趋势及石油价格走势的判断。他以在GE亲身参与项目的经验,谈到了对煤制油项目的市场应用前景极不看好,认为从技术上是可能成立的,但是在成本上没有优势,因此不会有市场前景。

杜院士也同意刘科理事的判断,认为煤制油,可以作为一个储备技术,但是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而且仍然会造成大量污染,作为一种能源安全的保证也是不成立的,真正的能源安全是从全球角度上看,可以拿到更便宜的能源为我所用。中国应当提高天然气在能源中的比重,用天然气部分取代煤,这个趋势是对的,但是中国的天然气开发成本高,技术难度大,而且探明储量几十年就用完了,天然气替代煤,也不是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案。中国也在发展可燃冰技术,会是一个可喜的成果,但是技术瓶颈仍然存在,安全风险高,开发成本高,目前还不能期待会有大规模的开发。实际上,在世界发达国家中,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美加模式,经济发达能耗也不断攀高;一种是欧日模式,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能耗已经相对平稳不再增长。中国是否能够更多借鉴欧日模式去发展,走低能耗之路?值得更多地探讨。

邓锋理事提出最近对国际能源行业的研究和观察,美国页岩气革命发生了,中国又在大量地用天然气替代煤,但是瓶颈就是国内天然气的成本比煤高出一块。那么我们能不能大量地从美国进口天然气,来帮助中国完成这个能源转型呢?特朗普上台之后,其实已经放开了页岩气出口,如果中国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大量地进口美国的页岩气,建输气管道、建码头、造大吨位的货船,是不是可能带动能源行业的一系列发展机会?当然,从国家能源安全角度考虑,可能会有根多顾虑,但是现在全球能源都已经市场定价了,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思维是否有必要做出必要的调整?

杜院士认为中国目前对油气进口所持的是开放态度,我们不限制,能进多少就尽可能进多少,当然还是要考虑到成本效益。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应该还不是立足于油气贸易,而是要在未来世界竞争中掌握新能源技术的至高点,必须根本依赖科技创新来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

与会的各位理事与嘉宾都积极参与了今天话题的探讨,包括陶景洲、齐烨、闫长明、梁能等各位理事都通过各自所在的领域与能源问题相交集的案例,分享了对能源问题的独立见解,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新问题留给现场的观众们思考。整个分享会一直持续到夜里十点多,才在热烈气氛中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