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活动 海风活动

第三届”未来三十年”海归使命论坛

时间:
地点:北京·清华大学

破解中国医改、环保困局


6月8日,欧美同学会2005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未来三十年”海归使命论坛在清华大学中央主楼正式举行。在前两届论坛深入探讨“邓小平时代与改革开放”、“新时代教育”和“互联网创业”等主题之后,本届论坛我们聚焦“环境保护”和“医疗改革”这两个关乎国计民生的热点话题,让思想和观点碰撞,用专业、理性来为中国的“环保”和“医改”把脉,破解其发展困局。


2005委员会常务理事、CCTV 著名英语主持田薇女士担任本次活动主持人,她用轻松幽默的的语言为本次论坛精彩开场。随后2005委员会理事长邓锋上台致辞,这位清华大学“资深”学长和当代知名海归代表向来宾介绍举办本次论坛的背景,并再次阐述了2005委员会“用全球智慧,推动中国进步”的使命。


“环境保护”和“医疗改革”既是街头巷尾老百姓热议的“身边事”,也是关系到国家公共资源分配、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发展议题。感性的批判无法解决这些难题,它不但需要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和管理,也需要融汇东西、兼容并蓄的智慧与视野,只有理性、专业的声音和观点才是真正有效的破题之法。此次论坛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院士和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教授——两位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领军人物为论坛做主题演讲。


首先上台发言的杜祥琬院士从能源消耗的角度剖析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与根源。在肯定经济成果同时,杜院士强调环境污染(尤其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是我国极不合理的“高碳”能耗发展模式。河北地区人均煤炭消耗量是全球平均30倍水平,这就解释了为何该地区成为全国第一雾霾重灾区。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和能源使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将是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在精彩发言之后,杜院士回答对主持人提出的奥巴马电厂监管新政策问题,并向大家呼吁选择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因为环境治理需要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


另一位演讲嘉宾刘远立教授以“中国的健康发展与发展健康”为题,回顾了建国以来国民健康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当下我国民众疾病发病率、癌症率的大幅提高的现状和原因。在他看来,罪魁祸首正是经济发展附带的环境恶化与不合理生活方式。对于正在进行的中国医疗改革,刘远立教授认为只有确立"基于价值激励的定价支付制度改革",和"基于资源整合的分级诊疗体系构建",才能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优分配。在回答主持人“如何平衡商业发展与个人健康“时,他号召企业家选择投资”健康友好型“的企业和产业,让“用健康换利润”商业模式尽早被淘汰。两位主旨演讲嘉宾的精彩发言后,2005委员会秘书长徐小平上台致词,他标志性的“徐式幽默”感染了全场观众,也为即将开始的首个主题论坛做了充分热身。


“中国环境的特殊挑战”主题论坛正式开始, 2005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人王维嘉与四位嘉宾展开对话。公众与环境保护中心主任马军发言介绍目前我国水污染现状触目惊心,而由他牵头发起的“中国水污染地图”已经开始有效推动污染企业的减排治理。另外他还介绍了一款可以实时监控的“污染地图”手机APP,让民众一起参与到监控公共环境中大气、水污染的过程中。来自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北亚区资深顾问Robert Tansey向大家介绍TNC这些年对中国气侯变化、淡水保护、生态系统等环境问题所做的工作,也对美国与中国环保发展的阶段性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随后,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选择“2005年”为节点,回顾中美两国在控制、减少碳排放方面的努力和成果,然而这两个全球碳排放总量最高的国家分别因为生活习惯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他认为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共识、合作将是共同解决“节能减排”难题的重要基础。环境污染治理不仅需要客观、精确的现状分析,更重要的是不断完善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这一专家的权威人士、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法案室主任翟勇介绍这些年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发展状况,从立法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环保的难题所在,同时他以长江白暨豚为例,阐述环境、生态变化数据应该坚持理性、全面的量化分析,而且应该剔除人为地刻意放大的因素,才能准确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四位嘉宾从数据监控、公益自治、中外对比和立法方式等不同方面深入探讨当下中国环境的特殊挑战。


简短茶歇之后,第二个主题论坛“新一轮医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正式开始。2005委员会常务理事刘江南担任本场论坛的主持人,他邀请雷海潮、David Rutstein、刘玉村、蔡江南和王曦五位医疗领域的顶级专家开始同台讨论。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雷海潮首先发言,这位医疗系统“监管体制内”的决策层人士认为,中国“医疗改革”自2009年启动以来取得一些成果——公众参与度、政府支持力度、公共财政预算等多方面都得到大幅提高。但仍我们必须面对诸多尖锐的现实问题,即“顶层设计”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角色并不清晰;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关系也未理顺;公立医院的趋利机制没有得到改善......等等。与之相对,来自和睦家医疗集团医疗副总裁David Rutstein以一家美资民营医疗机构的视角观察中国医改,强调无论在哪个国家,医疗的本质都是“人对人”的关怀服务。


身兼医院管理与临床治疗双重职责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则给现场带来意料之外的幽默。在他的“甲午梦”和“未来梦”里,他完美解决了“医疗资源与社会贫富”、“中医与西医”这两个历史性难题,同时也透漏当前医疗系统中医护人员的尴尬处境。随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蔡江南主任用“一个基本矛盾、两个后果、三条长期出路和四个短期措施”向大家剖析了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倒金字塔”的严峻现状。另一位外资民营医疗机构代表、美中宜和医院院长王曦认为,国内民营医疗机构应该用更全面、人文关怀式的“品质服务”来填补公立医院难以覆盖的医疗服务缺口。


本场论坛进行得非常热烈,2005委员会前常务理事朱云来用细致的接诊次数、医患比率、手术实施次数等统计数字为论据,与对话嘉宾与其他专家一起展开讨论。他倡议尽快针对医疗系统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改变当下“以药养医”的落后模式,进而有效调动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论坛对话结束后,嘉宾与台下听众进行互动问答。


虽然只有短暂的一个下午,但此次论坛中精彩的专业探讨和热烈的观点交锋让每位到场的嘉宾都得到很大的启发和收获,第三届“未来三十年”海归使命论坛最终顺利落幕。2005委员会继续践行“联谊海归精英、汇聚全球智慧、推动社会进步”组织使命,秉承一贯的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带着对“未来三十年”的思索,在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中一路前行。